大城养老怎么做?上海保险业多样化探索养老金融

大城养老怎么做?上海保险业多样化探索养老金融

admin 2024-11-08 软文合集列表 16 次浏览 0个评论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大城养老的缩影。

  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

  我国正处在由快速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发展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而上海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发展较快以及人均预期寿命较高的超大城市,如何在长寿时代破解大城养老难题,成为上海保险从业者们近年来深入探索与实践的关键领域。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大城养老的缩影。上海保险业也正在多方位打造养老金融的‘上海样本’。”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李玉新在近日的养老金融媒体调研活动上表示。

  从调研活动信息来看,上海保险业正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企业年金、商业养老金等方面以及养老服务产业中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探索“大城养老”的养老保障模式。

  多元化探索养老金融

  “我们也看到,现在养老需求在整个上海市场是非常旺盛的。”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强在调研活动中表示。

  需求旺盛的背后是上海比全国平均水平更高程度的老龄化和更长的预期寿命。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而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之一,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在2023年末达到28.8%,已步入重度老龄化;与此同时,上海2022年末的人均预期寿命已高达83.18岁,大幅超过同期全国78.2岁的平均值。

  综合参与调研的上海险企相关负责人观点,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老龄化、高龄化程度较,且老年人群相对而言消费水平更高,对于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多元化、高质量需求也更高。

  在此背景下,上海近年来越发重视养老金融的发展,养老金融也成为上海金融业必须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上月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金融监管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其中就强调要高质量发展养老产业金融,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

  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参与者,上海保险业近两年对于养老金融的布局不断加速。从数据来看,上海保险业正从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体系建设以及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个角度,利用“保险+养老服务”的方式为“大城养老”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也支持上海的养老金融快速发展。

  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除了在人社部备案的单一计划外,上海在各省市中企业年金企业账户数、职工账户数以及资产金额均为首位,资产金额占比(不包括人社部备案)为9.3%;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方面,上海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鑫泽今年6月在参加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上海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4年4月末,上海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保险产品达9.3万件。

  在养老金融产品方面,国寿养老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壮波在调研活动中表示,截至目前,国寿养老上海市分公司管理的企职业年金、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资产规模突破了1千亿元;陈强称,为了匹配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公司对养老产品进行了市场化改造,针对性地开发了一些养老版的年金产品,进一步推动高龄人群纳入被保险人,并设置双被保人,提供因人制宜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志宏则表示,2024年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养老年金以及健康险产品销售占比占到了业务总量的80%以上。

  与此同时,在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这两大类养老服务方面,上海保险业也已经有颇多布局。

  作为泰康人寿养老社区的重要布局点,泰康在上海已有3家养老社区,其中泰康之家•申园养老社区开业近十年,入住人数超过2000人,在泰康人寿全国已投入运营的22个养老社区共1.4万居民中占比约1/7。

  除了泰康人寿之外,、中国太平、、国华人寿也在上海布局了多家养老社区。从这些养老社区的定位来看,总体偏中高端,服务人群则有所差异化,满足上海老人不同阶段的不同养老需求:部分养老社区较为综合,配套设施满足活力老人文娱社交需求,也有康复医院等医疗护理服务配套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部分养老社区则更为偏重高龄老人的照护,有个别养老社区还辐射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部分服务。

  而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近两年保险业的布局也显著加速。根据媒体统计,目前布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保险企业至少有23家。业内人士表示,居家养老服务涉及面较广,服务内容细致琐碎,保险公司可以连接支付方和服务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较有优势,适合担任平台角色整合服务方,为老人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而目前行业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险企也基本采用这种模式,大型保险公司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更为全面化,部分中小险企则会“专攻”适老化改造、医疗健康等部分服务。

  以行业内布局居家养老较早的中国平安为例,通过连接各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打造“联体”模式、参与制定团体标准等方式,构建了居家养老生态。陈强称,2022年至今,在上海,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达标的权益客户超过万人,大约有6000人已开启服务体验。

  这些痛点待解

  不过,参与调研的多家上海险企高管均表示,要提供高品质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并非易事。

  “其实养老社区的经营,特别是上2000户的大型社区,是非常难的。”王志宏说,“在申园筹备成功进入营业的九年多时间里,我们面临着很多没想到过的问题,在经营过程当中逐步去改善,逐步去提升,逐步去修正。”

  她举例称,如果入住的一对夫妻中的一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出现变化,需要从活力独立生活区转到协助护理区,是否要将夫妻分开?如果不分开继续留在独立生活区,自然会有轮椅的进出、看护,活力养老区是否适配,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有很多。王志宏还提到,医疗政策的一些制约也会给以医养结合为主的经营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她呼吁加速医疗数据共享,以让保险行业助力探索医养结合。

  而对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来说,目前覆盖率较低仍然是主要痛点。人社部数据显示,自2006年启动到2023年末,企业年金仅覆盖3144万企业职工。这一数字约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7%。壮波在调研中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职工参与率的要求、程序繁琐等因素。不过近年来多个国家层面政策文件中已多次提及要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并出台了配套政策修订。壮波称,作为机构需要紧抓政策红利,让更多的企业和职工了解企业年金制度。目前阶段应把扩面的目标放在一些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人才、机关事业单位内还没有建立年金的人员等。同时也需加强产品创新以方便中小企业加入,进一步优化运营流程和服务体验。

  另外,在居家养老方面,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险企仍面临如何有效管控供应商服务质量、专业护理人才缺口较大等挑战,业内人士希望有更多专业力量能够与险企共同推动居家养老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政策上能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加大养老护理员等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参照职称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大城养老怎么做?上海保险业多样化探索养老金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