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手机》
[美]卡尔·D.马尔奇 著,舍其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让我们的大脑经历“重装”。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连线的世界,但越来越觉得脱节、孤独和无意义?答案在于大脑。本书作者认为,大脑中独特的结构使人类形成牢固的社会纽带,然而日益强大的科技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抢走了我们的注意力。点赞和上滑带来的快感,使神经奖励中枢受到过度刺激,与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相伴而来的习惯,给我们大脑中与注意力、情绪和记忆有关的关键部位带来了巨大压力,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理。久而久之,我们会忽略能被长久支持的现实关系,转而关注那些更微弱短促的关联。本书作者卡尔·D.马尔奇是社会与消费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专家,在哈佛医学院任教,并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担任精神科医生。
《我正常吗?》
[英]萨拉·钱尼 著,潘文捷 译,中译出版社,2024年8月版
在19世纪之前,“正常”这个词很少与人类行为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的是直角。直至后来,出现了种种“标准”和“规范”,它们促使我们让自己变得正常一些。本书梳理了“正常”这一概念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分析它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本书作者萨拉·钱尼(Sarah Chaney)是伦敦大学学院(UCL)博士,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员。
《一句话停止内耗》
[日]托米 著,黄少安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7月版
精神科医生经过与患者的无数次面谈,总结出的面对人际、工作、人生压力时,读了就会让心放松的221段话。他告诉你“让别人失望也没关系”“不改善人际关系也无妨”“真正值得你烦恼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想要变得强大,抛弃执念就行”……本书作者是日本高人气精神科医生托米,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是精神神经学会专门医师、精神保健指定医师,目前任心理治疗精神科中心院长。
《你想从生命中得到什么》
[美]瓦莱丽·提比略 著,刘健辉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轻读文库,2024年10月版
每个人都有各种目标或价值观,比如找份好工作,多锻炼身体,抽时间陪家人,做个善良的人……但现实生活中,这些目标或价值观之间往往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冲突,让人纠结不已、进退两难。作者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用一整套系统且实用的方法,帮助你学会分辨“生命中什么最重要”,以及在各种目标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化解。本书作者瓦莱丽·提比略(Valerie Tiberius)出生于加拿大,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哲学系,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自1998年起开始在明尼苏达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该系主任、教授。
《礼物》
[希腊]斯特凡诺斯·克塞纳基斯 著,张翎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2024年10月版
本书分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总是深感孤独,体会不到真正的满足;不愿和制造问题的人面对面探讨,而乐于在社交平台上昭告天下;害怕爱,更害怕表达爱……展示了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想法如何在与他人接触时掩盖了本质,并说明同情心和同理心可以激发我们所有人的优点。本书提出了寻找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新观点——去做那些所有我们每天为了追寻“成功”而绕过的简单小事:为自己做一顿早餐、专心听他人说话、睡前阅读15分钟、陪伴家人、享受看似无用的乐趣等。本书作者斯特凡诺斯·克塞纳基斯毕业于雅典大学经济学,后取得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MBA。
《恐龙疗法3: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英]詹姆斯·斯图尔特 著,[加]K. 罗梅伊 绘,简里里 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8月版
本书分为朋友、家人、爱人、自己、职场伙伴五个篇章,通过小恐龙之间的治愈谈话,帮助读者理解和处理不同的情绪、挑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给大家带去温柔的抚慰。作者希望以坦率和开放的方式谈论孤独、抑郁和焦虑等现代人的心理问题,通过“友谊”这个主题建立与他人的正向关系,学会松弛地享受当下、享受生活,以找到生活的积极意义。这一套治愈系绘本读物还有《恐龙疗法1:做自己就好》和《恐龙疗法2:我思故我在》。
《我可能错了:森林智者的最后一堂人生课》
[瑞典]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 [瑞典]卡罗琳·班克勒 [瑞典]纳维德·莫迪里 著,靳婷婷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9月版
瑞典经济学家,公共演说家,冥想老师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曾经于1992至2008年之间出家,成为佛教僧侣。26岁时,比约恩放弃了企业高管的职业生涯,转而来到泰国的丛林中过起了森林派僧侣的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纳提科”的法号,意为“在智慧中成长的人”。经历了17年的出家生活后,他还俗回到瑞典,并于2018年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但他依旧保持着乐观与积极的心态。2022年比约恩去世,《我可能错了》是他出版的最后一本书。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从抑郁到救赎的说明书》
[英]马克·帕普沃斯 著,贺中钰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6月版
这本书是缓解抑郁或持续低落情绪的指南,通过行为激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一部分),引领身心健康之旅。书中穿插的案例研究,宛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个体在抑郁困境中的挣扎与蜕变。本书作者马克·帕普沃斯(Mark Papworth)是临床心理学顾问,曾在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担任低强度心理疗法研究生证书课程主任,并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
《屡见屡鲜:在习惯化的日常之外》
[英]塔利·沙罗特 [美]卡斯·R·桑斯坦 著,贾拥民 译,中信出版社,2024年8月版
作者综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成果和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类的适应力,指出了适应力的运行机制,揭开了“适应力偏好”这一心理陷阱,分析了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适应力陷阱的情况,如为什么会有受害者长期处在虐待关系中,却不逃离;为什么步入中年后,许多人都有更为严重的焦虑感和不幸福感;为什么在一家公司工作得越久,对不合理或低效率的情况就更能接受......本书作者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是纽约大学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系副教授,情感大脑实验室创始人;卡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法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科学家,现为哈佛大学罗伯特·沃姆斯利校级讲席教授。
《情识:意识的发明》
[英]尼古拉斯·汉弗莱 著,徐怡 张静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版
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生物演化过程。书中通过丰富的实验证据和观察结果,论证了非人类动物,如黑猩猩、狗等,也具备一定程度的意识,并展现出与人类相似的行为特征,例如自我认知和情感共鸣。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时,作者提出未来有可能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创造出具备意识的机器人。他同时指出,意识不仅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还是生物协作和社会互动的基础。本书作者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荣休教授,当代意识研究领域内顶尖的理论心理学家,专注于人类心智和意识的演化,是“社会智力功能”(social function of intellect)理论的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