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兰溪举行2024年大学新生第一课。市委书记戴翀为大学新生上第一课。 兰溪发布 图
“脚可以把你们带向远方,但心一定会把你们引回家乡。”大学新生报到季前夕,浙江多个县(市)通过举办“出征仪式”、主要领导上“第一课”等形式,为即将辞别故乡、奔赴校园的学子送行,勉励大家在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家乡发展、国家强盛贡献青春力量。
据统计,浙江兰溪市、东阳市、泰顺县等地,都为大学新生举办了相关仪式。此外,安徽马鞍山当涂县、江苏淮安涟水县、广东茂名信宜市也举行了“新大学生”欢送会。
这一幕让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宋濂寄赠太学生马君则的“劝学”之作《送东阳马生序》。巧合的是,东阳的地方领导也已连续六年“送东阳诸生”。这像是一个传统的复苏,让人既感到新奇,也感到某种温润的力量。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试图重建一种古典的乡土连接。乡土连接本身是古代士人传统的一部分,就像古代文人无论身居何地何职,都常以家乡为号,比如李青莲(李白)、韩昌黎(韩愈)、曾南丰(曾巩),这种传统赋予人生一种归属感和坐标系。
尤其是在当代,人们常见的语境是城市化,是“远方追梦”“失去乡愁”——就像一些大学生更常见的自称是“小镇做题家”,似乎离开小镇、告别家乡才是宿命。现如今,一个送行会就是以非常正式的仪式,向他们表达家乡的祝福,也为他们重新标记家乡。
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这种连接也是有意义的。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士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为家乡捐资修路、办学,成为地方有名望的士绅。今天地方领导为大学生送行,当然也不乏实际的考量,比如在不少地方的送行会上都提到了“不忘家乡、反哺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云云。
这其实也是中国在经历几十年高速城镇化的一种必然,人们希望人才资源能够从大城市外溢到县域、乡镇,以达到整体格局的平衡。从近些年的一些趋势看,不少“小地方”已经在大力开展人才引进,用于提升当地整体的人才层次。
就以浙江为例,德清县2023年引进博士141名、新增技能人才9639名、大学生2万名;桐庐县三年引进1.8万大学生;泰顺县2023年新引进青年大学生4145人、硕博人才78人……很多县域如今都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不惜开出各种优惠措施招揽年轻人。
本地考生自然是人才引进最直接的连接,这也是为什么多地都举办了高规格的欢送会。这也不失为一种长远“投资”:通过送行仪式,在大学生的心里埋下种子,也许有一天学业有成的学生会以某种形式“回报家乡”呢?即便不是人才引进,投资、创业、学术合作等,乡土连接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精神层面说,这也是对年轻人的鼓励和“提神”。当下一些大学生乐于自嘲,会说自己是“985废物”“海归废柴”“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等,这些现象都曾引发舆论关注。其背后原因很复杂,比如大学扩招、求职遇挫、升学压力等,让他们不再有“天之骄子”的锐气与锋芒。当然,客观评估自己是对的,但如果只是消沉懈怠、自我矮化,显然也不是人们期待的局面。
所以,眼下的送行会也就有了格外的意义。在聚光灯下把大学生重新置为主角,就是告诉他们:经历了高考的你们,都是家乡的骄傲,勿妄自菲薄,你们应当向着未来奋力奔跑。
相信家乡临别前的勉励,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力量;而大学生们今后无论走多远,也不会忘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