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准:中国电车竞争力源于主动战略选择和充分市场竞争

易小准:中国电车竞争力源于主动战略选择和充分市场竞争

admin 2024-09-11 软文合集列表 64 次浏览 0个评论

  郝倩/发自瑞士日内瓦

易小准:中国电车竞争力源于主动战略选择和充分市场竞争

  在今日开幕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公共论坛上,商务部前副部长,世贸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抽丝剥茧的分析了中产业发展的路径,回应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上引发的一些争议。

  他认为,与美欧等国家经常提出的质疑相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非依靠政府补贴补出来的,因为仅靠补贴永远⽆法创造⼀个健康的产业。中国的成功更多是依靠鼓励市场竞争、快速的技术迭代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所驱动的。

  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该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就连曾经的巨无霸型领军企业无锡尚德,也最终因竞争力不足而倒闭。2023年,中国量产的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高达25.5%,目前已实现光电平价上网。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2018年,中国有480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现在仅剩50家左右。充分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速创新,并带来成本的不断下降。

  易小准举例说:在中国,电动汽车迭代仅需要18个月到24个月,而在德国则要4至5年。

  此外,中国政府在消费端持续发力,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购置税减免、向消费者发放购置现金补贴、优先上牌照、摇号优先、每周上路不限行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进口车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加上良好的基础设施,在中国形成了购买电动车的庞大需求。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超过2400万辆,大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和。全球2023年新增注册量1480万辆,中国为900万辆,占61%。

  根据经济学的莱特定律,中国电动汽车产出规模每扩大一倍,单位生产成本就可以下降20%以上。中国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自身市场规模效应的原因。

  最后,易小准分享了一些心里话。他说,在二十多年前,中国为了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曾经采取过一系列产业保护措施,包括对进口采取严苛的配额管理,轿车关税高达200%,政府持续提供补贴,并且限制外资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然而这种高度的保护却导致中国的汽车产业日益落后。

  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能够取得飞跃发展,其实是源于中国加入WTO,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不仅取消了进口的配额管理,放开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还把整车进口的平均关税降至13.8%。开放才是中国振兴汽车产业的真正动力。易小准说。

  我很担心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重蹈中国多年前走过的弯路,重拾高关税、高投资壁垒的保护主义政策,使其最终失去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机会和前景。  ”他说。

  - 以下是商务部前副部长,世贸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在世贸组织公共论坛上的演讲全文: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引起国际上的一些争议,我想在此谈一谈我的看法。

  首先,中国新能源产业大发展应归功于转型早,战略目标明确,并且一以贯之,从未动摇。

  中国启动治理污染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世纪90年代,中国主要大城市多数都经历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在绿色转型上采取果断行动。

  2005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生产方式越来越“绿色”。

  2011年,北京和上海等各大城市为了治理城市拥堵,开始实施机动车购车限号摇号政策。但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使用,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规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不需摇号,可以直接获得牌照;或者在限号政策中,为新能源车单独设立配额。

  2014年,在道路上电动车还不多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开始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和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持续投入,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其中公共桩312.2万台,私人桩712.2万台,保障了2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自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定期发布和更新《乘用车燃油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普及。

  就在我来日内瓦之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最新发出的一份征求意见稿,提出以车的重量来划分燃油消耗标准,比如超过2.51吨的车型,百公里燃油必须控制在4.7升,这实际上是在用更高的标准逼迫造车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其实,美欧等发达国家才是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欧美日就开始着手研发新能源汽车,但由于受到传统产业利益牵制,政府和企业的行动都很迟疑,消费者又不愿为价格昂贵的新能源产品买单。结果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仍然在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纠结。

  第二、 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不应违反多边贸易规则,更不能以削弱多边贸易体制为代价。

  各国的实践证明,由于成本很高,绿色转型在前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仅靠市场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但无论是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还是财政补贴,都应当遵守WTO的已有规则,尤其不应违反多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市场开放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凡是无视世贸组织规则而采取的单边贸易措施,都是不公平的。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实行保护主义,不仅无助自身经济的绿色转型,而且将拖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第三、与美欧等国家经常提出的质疑相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非依靠政府补贴补出来的,因为仅靠补贴永远⽆法创造⼀个健康的产业。中国的成功更多是依靠鼓励市场竞争、快速的技术迭代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所驱动的。

  例如,中国的光伏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就连曾经的巨无霸型领军企业无锡尚德,也最终因竞争力不足而倒闭。2023年,中国量产的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高达25.5%,目前已实现光电平价上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电动汽车产业。2018年中国有480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现在仅剩50家左右。充分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速创新,并带来成本的不断下降。在中国,电动汽车迭代仅需要18个月到24个月,而在德国则要4至5年。

  此外,中国政府在消费端持续发力,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购置税减免、向消费者发放购置现金补贴、优先上牌照、摇号优先、每周上路不限行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进口车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加上良好的基础设施,在中国形成了购买电动车的庞大需求。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超过2400万辆,大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和。全球2023年新增注册量1480万辆,中国为900万辆,占61%。

  根据经济学的莱特定律,中国电动汽车产出规模每扩大一倍,单位生产成本就可以下降20%以上。中国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自身市场规模效应的原因。

  最后, 我还想说几句心里话。在二十多年前,中国为了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曾经采取过一系列产业保护措施,包括对进口采取严苛的配额管理,轿车关税高达200%,政府持续提供补贴,并且限制外资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然而这种高度的保护却导致中国的汽车产业日益落后。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能够取得飞跃发展,其实是源于中国加入WTO,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不仅取消了进口的配额管理,放开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还把整车进口的平均关税降至13.8%。开放才是中国振兴汽车产业的真正动力。我很担心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重蹈中国多年前走过的弯路,重拾高关税、高投资壁垒的保护主义政策,使其最终失去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机会和前景。 

  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贸易是关键环节。贸易可以将低碳产品和技术可以传播到全球各个需要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方向正确的政策。

  几周前,国际商会(ICC)发出警告,指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关键工业领域中,主要经济体推行的一系列单边贸易措施带来了系统性风险。ICC呼吁各国严格遵守现有WTO规则的规定与精神,通过WTO机制化解经济摩擦。

  因此,对WTO而言,首要是确保成员在制定政策时尊重并遵循所有WTO规则。在此背景下,一个运作良好且完备的WTO争端解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易小准:中国电车竞争力源于主动战略选择和充分市场竞争》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