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信托拟再度挂牌转让所持宝盈基金全部股权。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预披露了宝盈基金25%股权的产权转让信息,预披露起始日期为2024年8月23日,预披露公告期为自公告之日起不少于20个工作日,转让方为外贸信托。
外贸信托为宝盈基金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5%,若外贸信托成功转让宝盈基金这部分股权,意味着将彻底退出宝盈基金股东之列。外贸信托早在今年6月首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所持宝盈基金25%股权,外贸信托此次再度延长宝盈基金的产权转让信息,意味着目前暂无合适交易对象。
与此同时,嘉合基金、前海联合基金、东海基金等公司的股权也正面临被股东挂牌转让(司法拍卖)的境况。中小型公募基金股权从几年前的“香饽饽”到现在则无人问津。
外贸信托拟再挂牌转让宝盈基金股权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产权转让预披露栏目显示,外贸信托二度挂牌转让所持宝盈基金25%股权,预披露日期为2024年8月23日,预披露公告期为自公告之日起不少于20个工作日。
同时披露的还有宝盈基金最新的基本信息。宝盈基金成立于2001年5月18日,注册资本1亿元,注册地为深圳,公司股东分别为中铁信托、外贸信托,持股比例分别为75%和25%。今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17亿元,净利润为4886.29万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宝盈基金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741.15亿元,较上个季度增长24.56亿元,连续5个季度持续回升。
外贸信托急于脱手宝盈基金股权,不过却难寻接手方。早在今年6月,外贸信托首次挂牌转让所持宝盈基金25%股权,挂牌披露起止日期为2024年6月13日至7月10日,挂牌价格面议。该项目提示,在信息披露期满后,如未征集到意向合作方,将延长信息发布,在不变更发布内容的前提下,按照5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延期,直至征集到意向合作方。
近年来,多家信托公司宣告转让公募基金股权。有业内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其主要原因一是监管机构对信托公司股权投资进行盘点清理,要求信托公司简化控参股公司的架构,严控风险;二是一些信托公司通过处置财务投资股权,可以回笼资金以压降风险资产;三是回归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效率。
频频流拍
当下,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较为激烈竞争压力,中小型公募基金股权从几年前的“香饽饽”到现在无人问津,即便是能够实现盈利的公募基金公司,有意向接手的也较为稀缺。
近年来,各大产权交易(拍卖)平台频频出现公募基金股权转让(拍卖)信息。
今年8月,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信息显示,深圳市钜盛华持有的前海联合基金对应出资额6000万元股权被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拍卖,与之对应的是前海联合基金30%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标的第三次出现在司法拍卖平台。此前,该标的物曾在今年年初、6月先后出现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
据拍卖平台信息,此次股权拍卖将于8月23日10时起拍,参与拍卖报名需缴纳保证金380万元,起拍价为3766.22万元,较前两次4707.78万元的挂牌价折价20%。截至发稿,该笔股权拍卖尚未有人报名。
前海联合基金为小型公募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7日,最新规模为101.19亿元。
本月,东海基金的股权拍卖信息也出现在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东海基金最新规模为227.32亿元。京东网司法拍卖平台显示,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2024年9月2日10时开始至变卖期60日当天10时止(竞价周期延时除外)在该平台上公开拍卖深圳鹏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东海基金22.6027%股权。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深圳中院出具执行裁定书,涉及申请执行人上海东兴投资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与被申请执行人杨学平、鹏博实业、北京鹏云世纪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公证债权文书一案。由于被执行人并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冻结鹏博实业持有的东海基金27.3053%的股权,这部分股权中的4.7026%部分已在5月被常州交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拍得。今年7月,深圳鹏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东海基金22.6027%的股权进行的第二次公开拍卖流拍。
同为中小型基金的嘉合基金也正处于被股东挂牌转让的披露期内。
今年5月,北京产权交易所官网上披露了关于嘉合基金8181.82万股的股份转让项目。信息显示,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中航信托拟转让嘉合基金8181.82万股股份,披露日期为5月13日至11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嘉合基金第四次被中航信托挂牌转让。2022年12月,中航信托首次在珠海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嘉合基金27.27%的股权,无人接手后,中航信托分别于2023年6月、2023年11月继续挂牌转让,即便期间转让价格出现下调,不过仍无人问津。
公开资料显示,嘉合基金成立于2014年,最新规模为390.57亿元,中航信托和上海慧弘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均持有27.27%的股权,两者同为控股股东。
吸引力大不如前
相比头部公募基金较为稳定的股权结构,中小型基金公司因各种原因,公司股权频频遭受股东转让。
深究背后原因,既有原始股东考虑股权变现、落袋为安的因素存在,也有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吸引力大不如前的因素。
也有相关人士称,“近年来部分公募股东出于战略调整业务目的,剥离与主业无关的金融业务。”不难发现,近年来转让公募基金股权的不少公司具有国资背景,这些公司持有公募股权的身份多为财务投资者,转让公募基金股权的目的多被认为公司将聚焦主业,剥离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
不过,较多中小型公募基金股东集中出让公司股权,能接手者却寥寥无几,这背后则是行业竞争加剧,中小型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真实现状。
近年来,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扩张,行业更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行业“跑马圈地”愈演愈烈。不过,权益市场连续多年表现震荡,投资者持有体验不佳,资源禀赋不同的公司发展迥异,出现了一面是头部公司占据优势资源,马太效应显著,资金和人才加速向头部基金公司靠拢;另一面则是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存艰难。许多中小基金公司甚至还存在高管频繁变动、公司风控不严谨等诸多困境。
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中小型公募基金,多数业绩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甚至长期亏损,其管理规模普遍较难支撑公司的日常投研与运营成本,受“降费潮”影响,盈利能力相比以往也大打折扣。对资金方而言接手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大,除非价格优势特别明显或许才会获得资金方青睐。
不同规模的基金公司营收业绩更能反映行业的两极分化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的2023年基金公司财务数据,多数大中型基金公司在2023年市场震荡中仍能给出漂亮成绩单。反观中小型基金公司,逾10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正在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则显示,部分基金仍处于亏损状态,如国盛证券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江信基金实现营业收入0.05亿元,净利润为亏损0.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