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说 文|不二
导语
在追求“快”的时代,我们尽量保持“慢”一点,当然如果能“深”一点就更好了。
进入白酒年报季,从目前披露的一些品牌业绩来看,似乎上市酒企并没有受到太多经济周期、产业调整和消费波动的影响,“双增长、双位数”依然是常态。笔者和许多人交流,无论是厂,还是商,都说今年好难啊,消费场景和频次都减少了很多,但为什么多数上市酒企的报表还这么好看?
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终端之颓还没有延伸到上游链条?
是“酒企高质量发展,酒商低质量生存”的真实写照?
还是上市酒企作为960多家规上企业里面的集中红利“受益者”与头部品牌代表,把整体产业发展行业水平给平均了,许多看不见、关注度不高的“沉默大多数”其实是水深火热……
我们很难有标准答案,企业个体一定是冷暖自知。从记者最直观的体验来说就是:酒企举办的活动数量在越来越少、规模也在压缩,甚至过去一个活动能邀请全国几十家、现在是几家,甚至是不邀请,“降本”很明显,“增效”很困难。
前端时间国内啤酒巨头华润啤酒发布中报,业绩微降;昨天舍得发布中报,营收和利润同比都有一定下滑,当然放在企业个体角度,业绩下滑一定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一定是相比其他企业做得有不到位的情况。但其实笔者反而有种小小的庆幸,因为这可能才是正常的、预期的结果,之前的许多品牌的增长有些给人一种看不太懂的迷幻感。
昨天在冀酒圆桌大会上,一位大商酒后吐真言,说前段时间给一位国家协会领导打电话,核心意思就是现在终端消费这么困难,这些酒企大佬能不能主动降降速,保持不增长、或微增长,给渠道减减负。还有一个区域酒企的负责人说:其实企业之间的较量与竞争,一般在5-10年内才有结果,时间短了很难立竿见影,或者说良性的成长不应该以压货、多开新品为代价的。
但回到现实,国企增长的压力、上市公司股东的压力,90%的企业都能意识并充分认可上面的观点,但是99%的企业在实际上都做不到,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在一个存量的市场中不断重复与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不断在卷费用、卷投入、卷人头……
我们有时候怀念江小白,不是怀念它的情怀文案以及30亿巅峰的昙花一现,而是因为它的的确确让许多年轻人接触白酒的时间更早了一些,这是在做传统酒类消费的增量;包括我们也肯定的冰饮,的确通过这种方式让夏天喝白酒有了一个仪式感与所谓的理由,这也是从场景上在做增量。
我们认为当前周期下,名酒头部的韧性绝对不能仅仅体现在谁更能把货压下去,谁更能把钱收上来,而是真正把白酒的消费再去拓宽,比如如何能让外国人真正消费起中国白酒,而非在国外的华人群体自说自话。
当然坐而论道容易,经营实业不易,换位思考,勿施于人。因此我们建议上游给渠道减负的同时,根源在于谁能给上游松绑。
酒醒了,天亮了,穿好衣服,散了吧。